关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与联系【三篇】

发布人: 阿康范文网  |   格式:DOC  |   点击:  |  发布日期: 2023-11-27
摘要:网络文学,就是以网络为载体而发表的文学作品,其本身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与联系【三篇】,欢迎阅读与收藏。网络文学与
网络文学,就是以网络为载体而发表的文学作品,其本身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与联系【三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与联系篇1

  摘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文学这一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可以探讨网络互动中形成的一种新社会性。由于以互联网为媒介进行创作和传播,有其时间和空间上的特殊性,从而导致网络文学使用者之间的互动不能完全用原有的“类社会互动”(parasocialintreraction)来概括,而是这种关系的变异。将之称为参与性类社会互动(participatoryparasocialinteraction)。具体体现为两方面,一是表演者(performer)与观看者(viewer)之间的界限模糊,二是由于媒体使用者(mediauser)可以很容易地形成一个网络群体(net-workedaudience),媒体使用者对传媒形象(mediafigure)的控制力加强,通过集体想象共同创造了一些传媒形象,并以这些形象为基础形成了独有的网络社区。读者在此网络社区中获得认同、创造力的发挥以及情感的寄托,从而使得网络文学的生产和消费有了持续的动力。

  关键词:类社会互动;网络文学;文化创作;消费;社会性

  一、作为独特社会现象的中国网络小说

  从信息共享的便利,到社交网络的流行,互联网的发展为世界带来巨大的变化。网络使用者在互联网这个媒介上进行创作性活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Hargittai和Walejko,2008;Schradie,2011)。互联网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使得广大的网民可以很容易地在网上发表自己的各种言论,包括博客、微博、在论坛发帖以及评论、个人主页等等,近年来自创作视频的上载也非常流行。然而在中国互联网上的创作活动中,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即网络文学的兴盛。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资料,截止2010年12月,中国有1.95亿网络文学用户,其中有2000万人在网上写作发表自己的原创作品,200万人注册文学网站成为网络,文学网站每天的阅读超过10亿人次(包括手机平台)(CNNIC,2010)。网络文学的成功不仅体现在阅读量上,更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源头,比如众多的网络游戏、影视动漫等都是以网络文学为素材(CNNIC,2010)。近年来,很多网络小说被出版成书,或者被改变成影视剧作,获得成功,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崔宰溶,2011;李玲,2012)。中国的网络文学不仅在数量以及增长速度上是西方网络文学无法比拟的,在内容上也大相径庭。西方网络文学专注于实验性文本,且传播范围和影响力都很小。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以通俗小说为主流(Ma,2011;Ouyang,2011),基本上都是很传统的叙述方式和故事结构,是一直以来存在的通俗小说传统在互联网上的再现。虽然在1990年代的时候也曾出现过某些实验性的写作探索,但是近年来,尤其是需要收费阅读的网络文学作品,则基本上被通俗小说独占。学术界现有的对网络文学的研究主要是由文学研究学者进行的,他们专注于网络文学的文学性,以及与传统文学在创作以及传播方式上的区别(聂庆璞,2008),比如欧阳友权专注于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转型(欧阳友权,2007,2012,2013)。现有研究偏向于运用已有的文艺理论,如后现代主义、超文本、赛博文本等理论解读网络文学作品(黄鸣奋,2009)。他们基本上是从文学内容和文学形式的角度来研究,多为比较网络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或者是分析网络小说在结构、形式、内容上的特点(Chen,2011;Ma,2011;陈定家,2007)。而他们研究最大的发现,一是网络小说类型化的特点(欧阳友权,2013),二是网络文学的市场化和商品化(李玲,2012)。网络文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互动性。与传统的写作方式相比,网络在写作的过程中与读者保持紧密联系,同时根据读者的反馈进行内容修改。文学研究者对网络文学的研究虽然也有些涉及读者作者互动(崔宰溶,2011;李玲,2012),但是鲜有讨论这种互动对网络文学的创作以及消费的影响。另外,虽然文艺批评者们注意到了网络小说的类型化特征,但是很少涉及类型化对读者和作者的阅读和写作体验的影响。网络文学这一中国互联网上特有的现象,很值得分析其社会学的意义。为什么只有在中国内地的互联网上,出现了如此多的网络小说创作,而这些网络小说又有着如此鲜明的特点呢?们为什么要上网写作?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吗?读者又为什么会去读那些模式化非常明显的小说?甚至对以同一个(群)人为主角的不同小说乐此不疲?作者、读者以及作品中创作的虚拟形象之间是一种怎样的互动关系?从消费的角度,网络文学用户有比较强的用户黏着度,尽管很多文学网站要求付费阅读,却并不影响用户们成为忠实的读者。据统计,每天阅读一次以上的网络文学用户比例达39.9%,其中每天阅读多次的用户比例为17.4%;每天至少阅读一次的用户比例为22.5%;每月至少阅读几次的用户比例为39%(CNNIC,2010)。其中,有9.4%的网络文学用户在阅读中产生过付费,有三成使用者有明确的付费意愿(CNNIC,2010)。为什么读者会愿意付费阅读由非专业创作的网络小说呢?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试图在符号互动论的理论框架内,借用美国社会学家在1950年代提出的类社会互动(parasocialinteraction)这个概念,分析网络文学中读者、作者以及作品之间的互动。这一理论概念工具有助于我们理解在互联网互动中各方之间的微妙关系,进而分析这种互动会形成怎样的社会空间和社会后果。为了便于操作,本文将研究对象限定为穿越小说这一网络小说类型,尤其是以“九龙夺嫡”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清穿小说。之所以选择这一类型的网络小说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该种小说不仅仅题材是类型化的,连人物主角的形象也类型化了。这种类型化的虚拟人物形象由读者与作者共同创造,被读者赋予作品之外的现实意义,形成一种新的“事实”(reality)(Schuetz,1945),最能体现网络文学使用者及其作者以及虚拟人物形象之间互动的特点。

  二、类社会互动理论

  类社会互动这个概念是1950年代由美国的社会学家提出的,虽然时间较早,但是后来这个概念在社会学界鲜有关注,反而是在传媒学甚至管理学那里获得很多关注,尤其是被用来分析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品牌忠诚度(Giles,2002)。所以在此我先简略介绍这个概念。①在1950年代,当电视成为美国家庭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社会学家开始意识到这种大众传媒带来一种新型的社会互动,也就是传媒形象(mediafigure)与大众传媒使用者(mediauser)之间的互动。传媒形象有很多种,如电视节目主持人,演员,虚拟的人物形象甚至卡通形...

全文已隐藏
 

(想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参考学习,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上一篇: 思想政治问题分析【12篇】
下一篇: 入党申请人对党的认识和动机3篇
下载文档

《关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与联系【三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在线客服